過去五十年,南生圍一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。但是,悠悠五十年過去,我已從十多歲的小伙子「長大成人」,且年近古稀了,南生圍卻變化甚少。
參天的大樹、如鏡的池塘,塘畔的堤岸形成單車徑,這一切跟我十五歲時所見的幾乎一模一樣。那時候是六十年代初,先祖父購入該地業主南生圍建業有限公司的股份,希望有朝一日建成一個村莊以緬懷他在廣東土生土長的農村故鄉。
一九六五年,公司發展該土地南部的申請,獲當年的新界民政署批准。低密度發展計劃分三期進行,佔地共十五公頃。然而,六十年代後期,香港的政治與經濟情況欠佳,項目唯有擱置。
但該地的養魚業務一直維持,公司也僱有充足人手看管整幅土地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,我才從家父手中接過相關檔案,與新界民政署重新商討。
那時候,香港的人口分布特徵和對住房的需求已產生巨大變化,一九六五年的原發展計劃已不合時宜。香港的養魚業也漸走下坡,我們因此決定逐步結束養魚業務。
同時,傅家亦積極籌組專業隊伍處理發展項目。消息既出,好些本地和海外的大發展商陸續表示興趣。其後數年,我們與多家公司策劃與商討,但過程並不順利,因為同期紅山半島和西貢蠔涌項目受挫,而這些在當年都是超大型的住宅發展項目。
要到一九八六年,我們經過縝密考慮,認為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的團隊和專業知識可以帶領項目發展,並談妥條件,才把公司五成股權售予恒基。
其後的事態發展一直不太順利,到二零一一年,我們提出接手項目管理,提出新的項目建議,並相信這建議能配合公眾的需要,亦可使當地的生態得益。建議的重點,是早前所提出的低密度村莊,同時保護和改善南生圍北部與甩洲的濕地。
我們的首要目標,是保持南生圍的自然環境與氣氛,同時確保項目在財務上自給自足。實質上就是說,住宅發展的部分收益,將用以維持項目的其他元素,如長者院舍、智障成人宿舍、濕地遊客中心、濕地改善工程等。
然而,這些改善工程需要大量資金及持久參與。這兩項條件,都是我們項目建議書的重要成分。
一九九九至二零一一年間,我曾任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理事,前後十二年,積極推動完成海下灣海洋中心項目,因此深明當中須付出的努力與代價。
此外,我在六年前成立個人的慈善基金 ─ 傅德蔭基金,屬永久慈善信託基金。過去五年,捐贈基金已可自行運作,曾資助本地和國內一百一十九個非政府組織,涉款共二億二千萬。所以,經驗告訴我,像南生圍一類的項目可以怎樣達致成功。
我們現在要發展的項目,是經過兩年的研究和資料搜集後構思出來的全新計劃,並非只是修補在一九九四年獲得通過的原計劃。我們誠心相信這項目能配合香港人的迫切需要,處理房屋短缺、社會上最無助的一群欠缺社會服務等問題。我們也銳意創造舒適的低密度居住環境,而並非在幾畝乾涸廢棄的漁塘上建設石屎森林,把四千居民填满屋村。從家族的角度看,能為世世代代的香港人保育一百四十公頃土地,我們日後也會感到自豪。希望香港市民客觀地考慮項目的優點。期望大家保持開放的態度,不要理會許多不明項目實質內涵的批評者對這項目的譴責。
謝謝。